2018-05-05 17:23:31 来源:优胜教育网整理 作者: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五大环节,少了任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知识的学习效果。温故而知新,应当尽早养成归纳总结以及复习的学习习惯,下面是优胜教育为大家提供的复习知识点,稳扎稳打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
⑴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⑵构造:常用温度计的构造是: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和温标
3、摄氏温度
⑴摄氏温度的定义: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
⑵理解摄氏温度应该注重的问题:
①区分物理量符号t和单位符号0C,不要混淆。
②冰水混合物的理解应为:把冰水混合物长时间放置,应保证水中有冰,冰中有水。而不是把冰投入热水中。
③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不能分开读
4、温度计:
⑴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⑵使用留意事项:A、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B、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D、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E、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应与温度计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⑶体温计:玻璃泡与细管连接处有一很细的缩口,读数时可离开人体,但使用前后必须用力甩几下,使留在细管中的水银退回玻璃泡。
5、温度计的类型
温度计的类型测温液体量程分度值用途
实验用温度计水银、甲苯等-200—1030C10C测水温等体温计水银350C—420C0.10C测人体温
寒暑表酒精或煤油-300C—500C10C测气温
注:体温计使用前须甩几下,离开人体读数;实验用温度计和寒暑表不能甩,也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6、热力学温度:
⑴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标。它的单位名称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是273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t
⑵研究表明:无论人类如何改进低温技术,0K的温度都是达不到的(即摄氏温度的-2730C)。
⑶在微观粒子和天体研究方面都采用热力学温标。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7、物态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8、熔化和凝固:
⑴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过程吸热
⑵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过程放热
9、熔化和溶化的区别:熔化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需要吸热;而溶化指溶质溶化在液体(溶剂)中的过程,溶化过程有的吸热,大部分物质溶化放热,有的温度保持不变。
10、晶体和非晶体
⑴晶体和非晶体:固体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点和凝固点的固体物质是晶体,否则是非晶体例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钻石;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塑料等
⑵晶体的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承吸热
⑶晶体的凝固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1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⑴根据熔点和凝固点区分: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⑵根据形状区分: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形状
⑶根据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区分:A:晶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下降到凝固点时才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虽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B:非晶体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固体先变软、变稀最后成为液体。凝固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液体先变硬、变粘稠最后成为固体
⑷根据熔化和凝固图象区分:判定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要害是观察图象中是否存在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无为非晶体
12、、熔点和凝固点
⑴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熔化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⑵凝固点:晶体形成时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即晶体熔液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3、汽化
⑴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吸热过程,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⑵蒸发:
①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理解: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上进行,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问:冬天在室外冻干的衣服是否为蒸发现象?)
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空气体流动的快慢。同时,还与空气湿度的大小有关。
④蒸发制冷: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是吸热过程,因此有制冷作用。
⑶沸腾:
①概念: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沸腾时吸热)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③液体沸腾的条件:
ⅰ、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
ⅱ、继续吸热
④水沸腾前后上升气泡大小的变化:
ⅰ、沸腾时,上下气温差别不大,但下面的压强盛,越向上压强越小,同时,由于气泡的聚集,所以气泡越上升越大
ⅱ、正在加热过程中,没有沸腾,下面温度高,上面温度低,来自底部的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上层的冷水,气泡中的水蒸气不断液化,气泡体积变小甚至消失,因此,气泡越上升越小
ⅲ、在水底小鱼吐出的气泡变化:由小到大。原因:水的压强的作用
14、液化:
⑴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⑵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一是压缩体积。
⑶理解液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②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如氮气。
③凡是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或“冒气”等,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
⑷强调:平时常见的“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水蒸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5、升华和凝华:
⑴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吸热过程。例碘、舞台上用的干冰、冻干的衣服的过程。
⑵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放热过程。例霜、雾凇、窗玻璃上的冰花等的形成。
例1:严寒的清晨,我们在室内常常看到窗玻璃上有漂亮的“冰花”,请你判断:这些“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测还是外侧?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它形成的原因。
答:因为室内空气温度较高,当空气流动到玻璃附近时,由于寒冷季节玻璃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时放热,由气体变成固体,凝华成优美的“冰花”
例2、下列关于冰棒所发生的现象准确的是()
⑴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是凝华现象
⑵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热气”是汽化现象
⑶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⑷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答案“⑴⑷”
16、本章汇总:
⑴放热过程:液化凝固凝华
⑵吸热过程: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
想要了解更多中考学习资料、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备考资料等学习资料,请关注优胜教育中考网。
--随时随地获取优胜教育最新产品、活动信息和个性化教育资讯,更多精彩教育信息,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